发布日期:2025-07-05 18:40 点击次数:120
最近,关于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对公众开放的讨论再次刷屏。有些人怒斥高校“架子大”“太高冷”,甚至有人质疑:作为公立大学,凭什么不让老百姓进去转转?
这些看上去有理有据的声音,背后却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大学不开放,不是怕你来“打扰”,而是怕“出了事,没人负责”。谁说开放,完全可以,谁同意开放,那么谁出钱承担责任就行!
真正“怕打扰”的高校,其实是少数
一些人总爱拿清华、北大等高校举例,说这些学校开放会影响教学秩序,参观人流太大,学生没法安心学习。这个说法并非全错,但却不能泛化。
全国那么多高校,大多数并不在“热门景点”之列,平日里根本没有多少游客会主动来参观,更谈不上人流挤爆。
所以,如果仅仅是担心“干扰秩序”,完全可以通过限时、预约、限制区域的方式解决,根本不需要一刀切“谢客”。
真正让高校不敢开放的,是“责任风险”
开放了,校外人员进来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比如财物损失、受伤纠纷,甚至像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发生的校外人员殴打在校学生这样的极端事件——不论对错如何,公众的第一反应一定是:
“你学校怎么管的?”
“出了问题你学校要不要负责?”
你看,舆论不会追问打人者的来路、警方的处理流程,首先质问的是学校。
这就是关键——大学不是怕人来,是怕出事了没人给它撑腰。一旦校外人员进校,事故的“责任链条”就变得模糊不清,但学校几乎永远站在“最后埋单”的那一端。
谁来赔偿?谁来善后?谁来担责?
答案常常是:学校自己来。
高校不是公园,它承载的是育人使命
我们当然理解公众想“走进大学”的渴望,想让孩子提前看看大学的样子,想在静谧的校园散步放松。但我们也必须明确一点:
高校不是公园,不是景区,它首先是育人空间。
大学要负责的不只是教学秩序,还包括师生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校园文化氛围,任何外部风险因素都可能打破这份平衡。
如果相关法律机制能够明确界定责任边界、保障各方权益,相信多数高校也愿意适度开放校园。但在当下这套风险机制并不成熟的背景下,高校选择谨慎封闭,并不是矫情,而是一种被动的自我保护。
大学不开放,并不等于大学不欢迎社会。
不是高校不近人情,而是社会对风险的分担机制还不成熟。
理解这一点,我们或许能少些情绪,多些理性。
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一所校园的门,才有可能真正地向社会敞开。
这两年有些高校尝试"分时段开放""预约登记",表面看是限制,实则是在划清责任边界:登记信息是为了追溯责任,限定区域是为了降低风险,限定时间是为了减少对教学的干扰。这些措施或许不够完美,甚至显得"不够大气",但何尝不是在脆弱的责任链条前,给学校多一层保护?
大学的本质是公共教育机构,本应尽可能向社会开放。可开放不是简单的"推倒围墙",而是要先回答:当社会人员进入校园时,他们的行为边界在哪里?学校的管理权限有多大?意外发生时,责任该如何划分?这些问题不解决,门禁系统再先进,也挡不住潜在的矛盾;校园再热闹,也可能变成"谁都管不着,谁都担不起"的真空地带。
上一篇:炒股的战法很多,但是有效的战法很少,“顺势双响炮”战法就是有效战法里的一个,花了
下一篇:没有了